(原标题:美团 vs 京东:核心与边界千层金配资,心智与流量)
作者:戴某DEMO,长桥社区;海豚君授权发布
继上篇《十问十答:京东竟然搞起外卖了!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本篇重点通过外卖市场的乱斗复盘,美团和京东的优劣势来深入分析京东这场迟到的外卖大战。
先上核心判断:
在一个已经发展了 10 多年,增速即将进入个位数区间的存量业务中, 想要占住足够业务盈亏平衡的市场份额「30%的饿了么并未实现盈利」,需要具备许多必要条件:
1. 数倍于展业红利期的投入;
2. 精准锐利的通过资源投入和得当的运营协作占据业务链条上的「关键竞争资源」;
3. 维持交付链、履约条上各个角色的稳态,将这种局部的竞争优势维持一段时间;
最终才有可能形成差异化的心智和供给,并建立同业效率差;
第一点,在投入这个数字我没具体核算,但饿了么当年在用户心智还未完全确立行业还能相对高速增长的竞争窗口期,真金白银投入了 30 亿补贴,并未对份额有太大影响。
第二点,是需要创始人级别的一号位owner,对业务十分理解,并能找到差异化竞争的路径,长时间持续的投入;
因为在战略、路径、方法、节奏上都没有什么犯错的空间,空降的职业经理人很难胜任这个角色, 且可能出于向上管理的需要,还会增加额外诸多业务风险;
第三点,需要对商家、骑手和 C 端的精细化运营,结合基建的适配和改善,最终指向履约效率/成本和心智转化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环节之前并不算是京东所擅长的,京东虽有过大规模的基建投入经验但没有大规模的C端补贴经验,且原本的电商基建也难以复用,尤其本地生活领域的精细化商家运营,也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的;
以上是京东外卖要冷启动站稳脚跟的条件。京东要做到的条件苛刻的,挑战很多。
要和本文作者戴某DEMO交流的同仁,可加他个人微信戴某DEMO“iamdaijia”,加好友备注“京东外卖交流”。
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外卖血斗,抖音、饿了么为何都败下阵来?
开篇先复盘理解一下中国外卖市场的大战理解,以便理解当前京东外卖对战的可能路径。
1)阿里收购饿了么之后,高调补贴30亿,为什么最后还失败了?
简单来说,过度依赖补贴,忽视长期价值。
短期用户留存问题:饿了么在阿里主导下采用高额补贴吸引用户(如“百亿补贴”计划),但未形成差异化服务或品牌忠诚度。用户多为价格敏感型,补贴结束后大量流失。
商户端激励不足:补贴集中在消费者端,对商家的数字化赋能(如供应链管理、营销工具)投入不足,运营的精细化水平也跟美团无法相比,导致优质商户更倾向与美团合作。
与阿里生态整合效率低下:
a.心智入口未打通:阿里试图将饿了么与支付宝、口碑、高德等业务协同,但入口分散(支付宝首页入口较深、高德导流效果差),未能形成统一体验。
b.组织内耗与文化冲突:阿里强中台管理模式与饿了么原有的本地化团队存在冲突,决策链条拉长,导致市场反应速度落后于美团。
下沉市场布局滞后: 资源集中于一二线城市:饿了么在一二线城市与美团展开“巷战”,但美团早在2015年已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渗透下沉市场,饿了么在下沉市场的履约能力和商户覆盖不足,错失增量用户。
技术投入不足,配送效率落后
算法调度能力差距:美团的智能配送系统(如“超脑”AI)可实时优化路径,平均配送时长比饿了么短3-5分钟;饿了么技术迭代缓慢,高峰期订单拥堵问题突出。
而同一时间美团在做什么? 构建“Food+Platform”生态协同。
到店与到家业务联动:美团外卖与到店餐饮、酒旅、休闲娱乐等业务形成闭环,用户可通过外卖消费获得其他场景的优惠券,交叉导流效果显著。
高频带低频的优势:外卖作为高频需求(日均订单量超4000万单)为美团其他业务持续引流,反哺整体平台兄弟业务,让外卖可以持续作为成本中心存在。
精细化运营与数据驱动
a. 商户端深度赋能:为商家提供供应链金融(美团小贷)、数字化管理系统(美团收银)、营销工具(精准广告投放),形成商户依赖。
b. 分层精细化运营:推出差异化补贴策略(如学生专属红包),提升投入产出比,商家端也进行了分层,针对不同类型的商家提供不同的运营方案,兼顾了产出效率和狙击竞对。
技术驱动履约效率
a. 智能调度系统:美团基于海量数据训练的AI算法可预测订单需求、动态调整骑手路线,将平均配送时长压缩至28分钟内,成本低于行业平均水平15%。
b. 无人配送探索:2020年后加速布局无人机、自动配送车,进一步降低人力成本并拓展特殊场景(如疫情封控区)。
下沉市场绝对优势
a. 早期布局与履约网络:美团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在三四线城市建立密集的代理商网络和骑手站点,2020年下沉市场市占率超70%,形成规模壁垒。
b. 本地化运营能力:区域团队拥有较高决策权,可快速响应地方性促销活动(如县域节日营销),精准匹配区域需求。
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的差异
即便拥有相同的行业knowhow,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所处的决策环境也是完全不同的,体现到业务上就是投入规模、战略定力等的差异,而后者也更容易产生动作变形的问题;
美团饿了么外卖大战总结:
阿里曾试图通过资本投入复制“滴滴vs快的”的战争模式,但外卖行业的复杂性远超网约车,长期深耕积累C端、B端和骑手端的本地精细化运营千层金配资,以及在技术、算法上持续投入所带来的同业效率差,让美团持续将饿了么压制在了次要位置,而截止到今天饿了么因为订单规模/密度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仍然未实现盈利。
2)流量霸王抖音为何也没把外卖做起来?
需求端:用户心智错位,娱乐场景 vs 刚需消费
冲动型决策主导:抖音用户的核心需求是娱乐,即使通过短视频种草餐饮内容,转化到外卖下单需跨越“娱乐→消费”场景切换,而美团/饿了么用户打开App时已明确消费目标。
低效流量转化:抖音本地生活GMV中约70%来自到店团购(如餐厅套餐、景点门票),外卖作为即时性需求难以通过内容激发冲动消费。
抖音用户浏览餐饮视频后的外卖转化率不足2%,远低于美团App内搜索转化率(超25%),这就是心智差异下转化率的巨大不同。
履约端:无自有配送体系,依赖第三方配送。抖音外卖早期尝试与达达、顺丰同城合作,但第三方运力成本高(单均配送成本8-10元,美团自有骑手成本仅5-7元),且高峰期调度能力弱(2023年测试期间午晚高峰订单取消率达15%)。
时效性短板:抖音外卖平均配送时长45分钟,比美团、饿了么多出10-15分钟,直接冲击用户体验。
供给端:商家资源不足,头部品牌观望,长尾商家难覆盖。
KA商家合作受限:麦当劳、星巴克等连锁品牌已与美团/饿了么签订独家配送协议,抖音仅能提供到店核销服务,无法切入外卖交易。
中小商户运营成本高:抖音需商家自主拍摄短视频或付费投流,而美团提供标准化店铺模板和流量扶持,中小商户更倾向“低门槛”平台。
结局:抖音的本地生活战略性选择放弃外卖,聚焦到店。主要包括:
a. 聚焦差异化竞争,放大内容优势,避开美团腹地。
主攻“种草-消费”闭环:通过短视频/直播展示餐饮、酒旅、休闲娱乐等体验场景,主打“低价团购券”吸引用户到店消费。
构建“内容即货架”模式:用户因内容产生兴趣→购买团购券→到店核销→拍摄UGC内容反哺流量,形成正循环,避免与美团在外卖履约端硬拼。
b. 资源倾斜ROI更高的业务
到店业务毛利率超30%:仅需承担流量和佣金成本(无需配送),而外卖毛利率低。
轻资产运营逻辑:聚焦流量分发与交易抽成(佣金率2%-8%),无需重投入建设配送网络,更契合字节跳动的整体战略。
四、履约平台顺丰同城,为何会这么小?
顺丰同城作为顺丰集团旗下的即时配送平台,自2016年独立运营以来,尽管背靠顺丰的品牌和物流资源,但其业务量长期未能突破行业头部(如美团、饿了么、达达)的压制,市场份额不足5%。这一现象背后是战略定位模糊、场景错配与生态短板共同作用的结果。
生态短板:缺乏自有流量与商户资源
流量依赖外部平台,议价权弱:顺丰同城超70%订单来自第三方平台(如饿了么、麦当劳小程序),平台方通过“二选一”条款压降配送费。例如,饿了么2022年将顺丰同城订单抽佣率从12%提升至15%,导致其被迫放弃部分低毛利订单。
对比美团外卖(自有平台导流订单占比90%以上),顺丰同城缺乏用户触达能力,无法形成“需求-履约-供给”闭环。
商户资源被头部平台锁定:连锁品牌(如星巴克、瑞幸)多与美团、饿了么签订独家配送协议,顺丰同城仅能承接溢出订单。2023年其KA(关键客户)覆盖率不足20%,而美团KA覆盖率超95%。
运营效率劣势:规模不经济,以及技术代差
骑手密度不足,调度效率低下
顺丰同城骑手数量约80万(美团超600万),且分散在多元场景中。在午晚高峰时段,其骑手人效(日均35单)仅为美团(日均50单)的70%,导致单均固定成本(车辆、培训)高出30%。
技术差距:美团“超脑”系统可实时预测97%的订单需求并优化路径,而顺丰同城调度系统仍依赖人工干预,2023年其30分钟准时率仅88%(美团达96%)。
跨场景协同失败:顺丰集团未能打通快递与同城配送网络。例如,快递网点与同城骑手资源分离,无法复用末端仓储(如快递柜作为同城配送中转站),错失降本机会。
行业格局挤压:资本与数据垄断
美团凭借日均6000万外卖订单训练配送算法,形成“订单密度越高→调度越精准→成本越低”的正循环,而顺丰同城日均订单量仅500万,数据量不足导致算法优化滞后。
资本补贴下的生存空间萎缩
美团、饿了么通过主业输血(美团外卖年亏损收窄至50亿以内,饿了么获阿里持续注资),持续以低毛利挤压第三方配送商。2023年达达(京东系)净亏损率收窄至-8%,而顺丰同城净亏损率仍达-12%。
顺丰同城的困境本质上是资源错配的结果——在错误的市场(低毛利红海)使用了错误的武器(高成本服务)。
如果我们能理解了「 饿了么补贴了那么多为啥份额还降低了」「 抖音本地生活为什么没做起来外卖」「 顺丰同城的业务量为何会这么小」,基本就能初步了解「 即时配送履约效率」为什么一个高壁垒的能力了。
二、美团外卖的壁垒到底在哪里?
美团外卖业务的壁垒是其多维资源禀赋的叠加效应,涵盖用户习惯、商户网络、履约能力、数据资产及生态协同,形成了难以短期复制的护城河。
用户侧壁垒:高频刚需与场景绑定
a. 用户心智占领
高频使用习惯:美团外卖占据用户“即时餐饮消费”心智,MAU(月活跃用户)超 1.5 亿,用户日均打开频次达 3.2 次(2023 年数据)
场景延伸:从正餐扩展到下午茶、夜宵、商超即时零售等,覆盖用户全时段需求,增强使用粘性。
b. 会员体系深度绑定
交叉权益补贴:美团会员(年费用户超 5000 万)享受“外卖+到店酒旅” 联合优惠(如 199 元会员年卡含 43 张免配送券+到店代金券),用户留存率85%(非会员仅 52%)。
成本分摊机制:会员费补贴外卖亏损,通过到店业务(高毛利)平衡整体生态,竞对难以复制此模式。
商户侧壁垒:地推铁军与经营工具闭环千层金配资
a. 地推能力与商户覆盖密度
万人 BD 团队:美团拥有超 1 万名地推人员,覆盖全国 2800 个县级区域,签约效率更高。
商户分层运营:头部连锁品牌(如星巴克、麦当劳)签订“独家协议”,获取排他流量;不同分层的商家签约运营方案定制,拉开了同业效率差;中小商户依赖美团“生意贷”解决现金流问题,迁移成本高。
b.数字化工具不可替代性
SaaS 系统渗透:美团收银系统覆盖 80%头部餐饮商户,整合点餐、库存、会员管理功能,商户切换平台需重置系统,迁移成本超 5 万元。
精准流量分配:基于 LBS(地理位置服务)的“爆单宝”工具,帮助商户优化出餐动线,提升接单效率 30%。
c. 履约侧壁垒:动态算法与成本效率
骑手网络规模效应
o 骑手规模与弹性:美团日均活跃骑手 300多万,兼职模式(众包占比 70-80%)实现灵活调度,单均配送成本行业最低。
o 算法驱动效率:基于实时路况、商户出餐时长、骑手位置数据的“智能调度系统”,将单均配送时长压缩至 28 分钟(行业最低),超时率低于 3%。
d. 网络效应固化
三方协同闭环:用户需求密集→商户入驻意愿强→骑手接单密度高→用户体验提升→吸引更多用户,形成自我强化循环。
新进入者(如京东)需同时突破三边网络,难度指数级上升。
e. 数据资产壁垒:需求预测与动态定价
用户行为数据:积累超 100 亿条订单数据(包括品类偏好、时段分布、价
格敏感度),可预测区域化需求(如写字楼午餐高峰品类 TOP3)。
实时优化能力:通过 UEBA(用户实体行为分析)模型,动态调整配送范围
与骑手调度,降低空驶率 15%(竞对平均空驶率 22%)。
f. 动态定价权
高峰期溢价机制:基于供需关系实时调整配送费(如雨雪天气溢价
10%-20%),平衡运力与订单量,保障骑手接单积极性。京东因订单密度低,
动态定价空间有限。
小结:美团的护城河是“系统级优势”
美团外卖的壁垒并非单一技术或资源,而是用户习惯、商户依赖、骑手网络、数据算法、生态协同的系统。
京东等新进入者可在局部发起补贴战,但想要在用户体验、履约效率、商户粘性三个维度同步突破,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长期看,美团外卖的护城河会随数据积累与生态协同加深而持续拓宽。
三、灵魂问题:心智已稳,京东如何打?
市场现状:美团占据外卖市场 65-70%左右份额(2024 年数据),供给端覆盖超 1000 万家左右的商户,需求端用户心智稳固,履约端效率断层第一;
京东外卖目前处于试点阶段(2024 年启动),初期聚焦 10 个核心 城市,主打“品质化”标签,依赖京东物流资源试水。
核心矛盾:京东试图通过供应链+补贴切入一个日趋存量的市场,美团需防御用户/商户流失,同时维持利润率。
分阶段竞争态势分析a) 短期(1 年内):京东补贴试探 vs 美团结构性防御
京东策略:
需求端:高补贴拉新,针对高价格敏感人群发放折扣券,通过主站用户转化和微信体系投放拉新;
供给端:依托服务商体系签约品牌茶饮/咖啡连锁+品牌餐饮作为供给的基座。
履约端:依托京东物流配送网络,自营+众包的方式支撑百万级单量履约,并依靠订单规模的效应最大效率的完成履约基建方面的补课。
美团防御:
用户粘性壁垒:高频外卖用户中 70%同时使用到店、酒旅服务,交叉补贴能力强(如“外卖+到店套餐”联动)针对核心用户群体精准防御性补贴;
商户分层运营:对头部连锁品牌提供独家流量扶持(如搜索加权), 扣点返点等,限制京东订单起量的供给;
履约网络优势:单均配送成本比京东粗略估算低20%-25%,基建和精细化运营优势明显。
阶段性结论:京东短期虽单量能在低基数下实现高速增长,但撼动的并非美团基本盘,补贴效率「心智沉淀」也会相对有限。
b) 中长期(1-3 年):京东快心智争夺 vs 美团生态协同
京东机会点:
即时零售联动:外卖与京东到家(商超、生鲜)订单合并,提升骑手人效,降低边际成本,靠订单密度逐步完善基建,提高履约效率;
差异化竞争:针对「品质外卖」需求供给作强化运营,形成核心定位人群的差异化心智;
美团反击路径:
履约端:基于 UEBA(用户实体行为分析)模型优化“预估出餐时间+动态定价”,完善服务体验和提升骑手回报「日均单量」,在履约段让京东追不上来;
供给端:通过 POI(兴趣点)页面为外卖商户提供“到店打卡返券”等工具,这类到店业务导流的方式,提升商户依赖度,限制京东形成供给优势。
需求端:针对有心智流失风险的C端,针对性让利补贴,避免出现心智外流的情况。
结论:如果京东未能定义出核心要服务的群体,并夺回这个群体「快」的心智,中期或陷入“高投入低增长”低效补贴陷阱。
c) 追踪角度:
短期:观察京东能否在5月份将试点城市 UE 稳定,若单均亏损控制在5元上下,且单量能拉到千万水平(备注:目前实际应该是500-600万单上下),且配送履约网络可以支撑没有崩,那么这场战事就肯定还会延续;反之,则有可能出现变数;
中期:618大促的是否能实现高频需求场景带来的流量,反哺电商主业,如果外卖用户的停留时长、访问深度,关联成交都有正向的反哺效果,那么京东原本的对外投流预算可以名正言顺的挪给外卖补贴了,反之则降低到了补贴弹药库的容量,降低了持久战的可能性;
长期:警惕京东与抖音本地生活联动(短视频引流,京东履约),抖音没有跟饿了么谈成的合作,如果最终到让字节和京东实现了,双方资源禀赋上比较互补,但在创始人风格和团队文化基因上互斥,商业历史上这类合作并不多见。
三、京东外卖目前暂时存在的短板
履约成本劣势:京东自建骑手团队(重资产)导致单均成本比美团高 40%,
且众包骑手管理经验不足(超时赔付成本高)。
商户迁移成本:京东缺乏美团的地推团队与 SaaS 工具,难以快速签约独家
商户。
数据资产断层:京东到店业务数据积累薄弱,无法支撑精准需求预测。
投入持续性: 美团通过 12 年运营构建的网络效应、商户关系、用户习惯,竞对可能需投入千亿级资金+数年时间才可能缩小差距,且资本市场未必支持长期烧钱。
四、京东外卖做外卖要解决的课题:
1)即时性与效率的动态平衡
需求集中性:午晚餐高峰期订单量占全天30%-40%,订单密度激增导致路线拥堵与骑手超负荷。例如,北京朝阳区某站点在午高峰时段需在30分钟内完成500单配送,平均每单配送时间压缩至8分钟内。
时空匹配复杂度:需实时计算骑手位置、商家出餐时间、用户地址分布等多维变量。美团当前的智能调度系统(ETA)每秒处理百万级订单路径规划,但突发路况(如交通事故)可能导致算法误差率上升至5%-8%。
温度敏感品类挑战:生鲜、药品等订单需保证时效(如30分钟送达),但配送距离超过5公里时,温控成本增加20%以上。
2)运力资源的弹性管理
众包模式的波动性:美团骑手70%为兼职,工作弹性高但稳定性低。极端天气下骑手接单率下降30%-50%,需通过动态补贴(如恶劣天气每单加价3-5元)维持运力。
用工成本控制:骑手日均配送单量从2019年的35单降至2022年的28单(因订单分散化),但单均配送成本占比仍达6.5%,高于顺丰同城等同业水平。
多平台竞争分流:达达、闪送等众包平台分流部分骑手资源,美团需通过会员体系(如乐跑计划)绑定高价值骑手,但会员转化率也仅12%。
3) 成本与体验的双重压力
配送费定价困境:用户端期望低配送费(60%订单选择免配送费),商家端抽佣比例受限(平均15%-20%),导致单均配送成本与收入存在1.2-1.5元缺口。
逆向物流损耗:取消订单(占3%-5%)导致空跑率上升。
4) 技术系统的极限挑战
算法不足:在复杂场景(如老旧小区无电梯、校园禁区)中,ETA系统预测误差率高达18%,需人工接管订单占比7%。
数据实时性要求:从用户下单到骑手接单需在2秒内完成,但商家出餐时间预测准确率仅75%,导致骑手等待时间占比12%。
5) 服务质量的标准化控制
异常场景处理能力:超时订单(占5%)中,20%因商家出餐慢,但用户投诉仍指向平台,需建立商户评分与流量惩罚联动机制。
骑手服务一致性:差评中30%涉及态度问题,但骑手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疲劳导致服务波动率上升。
差异化需求响应:企业团餐、医药订单需定制化服务(如保温箱、资质审核),但标准化流程覆盖率仅65%。
5) 政策与生态的协同门槛
交通管制适应性:北京、上海等城市对电动车限速(25km/h),导致平均配送速度下降15%,需重构配送网络。
环保政策压力:深圳等城市要求2025年前100%使用新能源配送车,单车日均续航能力限制可能增加30%换电成本。
即时配送的履约门槛本质是“高时效、低成本、优体验”的不可能三角,其核心竞争力在于通过技术将物理世界配送问题转化为可计算模型,并在动态平衡中持续逼近最优解。这一能力带动的边际成本递减效应,构成了这个业务领域的核心竞争能力。
五、题外话:“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传统企业家理解的商业模式,是在一个业务领域做到垄断,反感他人跨界,可以参考董明珠对雷军的恶感;
或许在京东/刘强东眼里,即时零售是京东的地盘,不管做没做好;卖饭的就去好好卖饭,跨界来卖货,就是不误正业当搅棍,京东几十年那么重的仓配资产投入,做的那么苦,图的是啥,就是无界零售/及时零售;
新一代企业家王兴、黄峥、张一鸣理解互联网是平的,刘强东理解的商业世界是直的,平就是可以随意进别人家门,直就是一根筋扎到底不回头不拐弯,这是两种世界观的对立。
京东是基因在线下,受益在线上,和互联网公司本质就不是同物种,例如京东除了重投入仓配之外,很少进行大规模的补贴「京喜算一个」,当年内部讨论淘特投入、美团烧钱补贴等案例时,刘的反应是他们有病吧,大家可以想象「在小农经济眼里,所有非小农经济都是不事生产的二溜子」,而当小农经济者发现你割我家麦子了,理所当然就得防守反击;
而在同一时空里,王兴一直琢磨的可能是美团的核心能力还能衍生什么业务场景。
边界说的是公司的业务边界,能力说的是组织的核心能力;
毕竟很多年前千层金配资,王兴讲过:太多人关注边界,而不关注核心。
人人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